今日重临大阪世博园,暑气腾腾,如蒸笼罩顶。展馆前人流涌动,如潮水拍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持通行证而行,便自然滑入另一条通道,如鱼穿过急流,轻巧避开了人山人海的羁绊。这特权之便利,宛如无形之舟,载人驶过凡尘的拥挤喧嚣。
路过国际媒体区的工作室,我稍作停留,与同行寒暄几句。午时,有人递我一份午餐。
更令人惊异者,却是一份沉甸甸的纪念品——金箔闪耀,价值竟达一百三十七万九千日元之巨。这厚礼,原为酬谢我曾代表香港艺术研究院,参与过本届世博场馆设计的部分工作。
厚意原是薄刃,割开了表象露出肌理:馈赠的沉甸,原是昔日耕耘的重量无声落下。
园中处处可见倦怠之人,有人挨着队伍蜿蜒,如蜿蜒的河流;亦有人蜷缩于树影之下,如同困在烈日缝隙中的鸟。园中许多地方设有喷凉气装备,人造的云雾里,我们都在享用文明的荫蔽,又都在等待真正的甘霖。
我凭此通行证步入几处展馆,也走进了中国馆。馆外,熊猫在热闹表演,喧哗之中,墙壁上却赫然用中文书写着“吾日三省吾身”等曾子之句。当异国的熊猫扮着笑脸表演时,先贤的箴言在太阳下静静流汗——那仿佛一种无声的诘问,在这浮光掠影之地,谁人俯首,谁人省察?
最后,我在邮局购得一套纪念邮票。纸面方寸,却凝住了中国馆的形影,那些喧嚣的表演,那些无声的箴言,一并被油墨的沉默封存。邮票收妥,我便动身返回下榻酒店,准备赴晚宴。
步出园门,暑气渐消,纪念品在手中沉甸甸的,纪念邮票在袋中轻飘飘的。两者都无声地沉默着,一个铭刻着功劳的浮华价值,一个则凝缩着喧嚣现场的文化符号。金箔虽耀目,最终亦不过一物;邮票虽微薄,却将某个瞬间定格为永恒。这世界博览会,以喧嚣的盛景为表相,以无声的省思为内里——人如流水经过,皆在时间之河上漂荡,各自怀抱不同的价值之锚:有的沉入虚名浮利的水底,有的则浮起向精神深处的光。
行于世博园中,我们携走的,到底是金箔的重量,还是方寸间无声的省思?
2025.9.6于大阪世博会上
作者:曾晓辉,天体物理学博士、雕塑家,中华报业集团及中华时报传媒集团创办人。他于2000年创办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创办《中华时报》,2012年创办《中华新闻通讯社》和《中华摄影报》,并于2017年在伦敦创办英国《中华时报》。他还是《中华电视》及世界华人流行音乐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担任香港美术学院及香港艺术研究院的教授与院长,同时担任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联合会主席、中华科技协会和世界监督学会会长,以及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曾在中国大陆的相关机构(包括广州市政府、广州马会、广东省铁路监理、广东省演出协会、广东省南越国文化研究院)等担任高级职务。其艺术作品广泛分布于全球,已被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