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友人李守双创办的临建实验中学启程。车出临城,便一头扎进燕赵大地的胸膛。麦浪起伏如黄绸抖动,平原上的热气蒸腾,车如行于巨大的蒸笼之中。李校长正是此行向导,一路谈兴颇浓。两小时车行渐深,及至太行余脉,山势初起如大地初醒的筋骨。甫一入谷,凉意忽如无形之手抚过发烫的额头,夏日的暴脾气竟被山神悄然收服了。
清晨的山气尚寒,车行蜿蜒于层峦叠嶂之间,两侧山崖仿佛大地缓缓揭开的卷轴。待到山门处,已见不少车辆停驻——皆是自驾游者,人声渐沸,仿佛山林也早早醒了过来。
中午栖身于景区内的民宿。这依山而筑的屋舍,外观是现代简洁的线条,内里却充盈着山林气息:家俱皆以竹木构架,温润质朴;最妙是那仿古的厚实木板门,开启它需用一枚沉甸甸的老式木钥。午饭后,我们便入住于此。推窗即是一幅框住的山水:远山叠翠,近溪蜿蜒,绿意与天光直泻入室。我们稍作休憩,枕着这山野清氛,洗去一路风尘。
起身后,便沿着民宿后弯弯曲曲的溪边栈道,溯流而上,向山深处行去。一边缓步攀爬,一边饱览风景。花海溪流俨然铺展于眼前:溪水淙淙流淌,如大地脉动不息;景区精心培植的花卉缤纷夺目,尤以那来自异域的冰岛花最为惹眼,其花色绚烂,赤橙黄紫,交织如锦,点缀在葱郁绿意间,煞是好看。绿树如盖,将人温柔环抱其中。远处,人工瀑布如白练悬垂,沿木栈道走去,水雾扑面沁透衬衫,却浇不灭游人如沸的兴致。行至半途,忽见山林间银光一闪——原是依山势而建的滑道,如游龙蜿蜒,载着游人的欢笑与惊呼俯冲而下;更有利用天然水势开辟的冲浪区域,浪花翻涌,人影起伏,欢腾之声与瀑布轰鸣交响成趣。这栈道,如一条丝线,穿引着山水与人群,也串起了往昔与今朝。此刻方悟景区所倡“漫山漫水慢生活”的真意:并非一味求慢,而是在这山水之间,快慢皆由心,动静总相宜——攀爬是慢,滑道是快;观瀑是静,冲浪是动。山水之趣,本就在于这丰富的层次与选择。
当地友人后来娓娓道来,此片山水原来却是穷山恶水之地,种田种不出多少谷子,交通闭塞如命运之锁。乡民只能把日头从东山背到西山,脊梁压弯了,也背不动贫瘠大山的重量。那时,“绿”只是荒芜的别名,山水是压弯脊梁的沉重。
直到花溪谷的规划启动,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方才恍然醒悟:原来困住他们的穷山,正是自然埋藏的富矿。于是,大家放下镐头,在昔日刨食的贫瘠山道上铺起了木栈道;更妙的是,他们并未止步于观景,而是将激流化作冲浪的活力,让陡坡变作滑道的轻盈。溪水不再空流,倒映着游人如织的身影,仿佛潺潺的溪水,流出了金子般珍贵的生计。这转变,非移山填海之蛮力,而是点石成金之慧心,是读懂了大山无声的密语,更是在山水本真的韵律中,注入了属于人的、充满生机的节奏。
暮色渐深时,友人指着远处灯火初上的民宿,声音里带着一种深沉的欣慰:“如今,这山,这水,这花,这谷,都成了养活我们的一条活路。”他手中的茶碗映着最后的夕照,亮如金盏:“溪水还是那溪水,山石也还是那山石。从前只道是穷山恶水,如今才明白,山水何曾有变?变的是我们看它的眼睛,是它如何滋养人的命脉。你看那滑道上的笑声,冲浪池里的水花,不正是这山水新谱写的、充满生机的乐章吗?这便是我们的‘漫山漫水慢生活’——山水有情,日子有盼。”
我不由举目望去,灯光渐次亮起,在群山环抱中闪烁,如星辰落入了人间——曾经贫瘠的山沟,如今滋养着无数人的生计与盼头,山水仿佛已化作了血肉。滑道的光轨与民宿的灯火交织,冲浪的喧腾与溪流的低吟共鸣,谱写着人与自然共生的、充满活力的田园交响。此情此景,令人心潮涌动。
归而记之,得诗一首:
《花溪谷》
驱车太行麓,忽入清凉国。
溪云浮玉带,花雨坠瑶席。
旧壑藏金钥,寒泉化酒浆。
莫言丘壑浅,能济万民仓。
意蕴小解:
此诗前二联状眼前之景:驱车入清凉之境,溪流如云似玉带,山花纷落若仙宴。颈联笔锋一转,道出此地真意:昔日的穷山深壑(旧壑),竟蕴藏着开启财富的金钥匙(金钥);那冰冷的山泉(寒泉),如今化作了滋养一方的醇美佳酿(酒浆)。
尾联发出有力慨叹:莫要轻视这看似寻常的山谷(丘壑),它蕴藏的力量,足以填满万千百姓的粮仓(万民仓)。全诗紧扣“穷山变金山”、“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之魂,以古典意象承载现代哲思。
是的,山水何尝有变?只是人终于学会去读懂山水的秘语了。绿树红花,溪流飞瀑,原是自然本然的馈赠;而所谓“金溪”,则是人用智慧与双手,在自然肌理之上织就的命脉图景。那木栈道蜿蜒,那滑道灵动,那冲浪池喧腾,既引人探寻瀑布的清冽、体验速度的激情、感受水浪的力量,也分明是引着曾经的穷困,一步步踏入温饱与希望、活力与欢愉的门槛——最好的山水,原来正是让人能活下来、活得好、活得有声有色的山水。漫山花溪谷,便是这哲理最生动的注脚。它让我懂得,这山水里流淌的,不仅是自然的韵律,更是无数人共同的汗水、笑声与生息。同行的李守双校长亦感慨道:“此谷之变,犹如育人。识其禀赋,启其心智,穷困之地,亦可成希望之田。” 此言深得我心。
二零二五年八月廿六日
于漫山花溪谷
作者曾晓辉博士简介:
曾晓辉博士(1968-),广东龙川人。就读过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获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转向艺术,师从雕塑泰斗潘鹤及油画家郭绍纲教授。
2003年创立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创办《中华时报》(现为全球华人主流媒体),并陆续拓展《中华新闻通讯社》、《中华摄影报》及英国《中华时报》。联合发起《中华电视》及世界华人流行音乐联合会。
现任香港美术学院及香港艺术研究院院长、多所大学教授,并任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联合会主席、中华科技协会会长、世界监督学会会长等职。
学术著作丰富(艺术理论与历史)。雕塑创作富人文关怀,作品获全球多家美术馆、艺术馆典藏。积极参与国内外文旅规划(如张家界、贺兰山、上海及大坂世博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