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正對著台灣,擔負著兩岸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中共中央、國務院年前發布了「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對福建、台灣提出了融合的新要求。不過,台灣新一任大選後民進黨持續執政,賴清德上任後繼續台獨路線,美國推波助瀾,分裂兩岸的味道甚濃。解放軍加大震懾,繞台巡航力量、軍演威懾力度不斷加大。海外媒體透露的信息都是"武統"正在逼近,解放軍演習攻台兩岸戰事正走來等等。講述的大多數是兵兇戰危的緊張氛圍。似乎兩岸統一只有一條喊打喊殺武力相向的路可走。
11月17日,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踏上參訪福建的7天旅程,似近距離觀察閩台融合的實施。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是由香港十多家智庫單位合作設立,由中評社牵頭,和內地的智庫單位合作探討研究解決兩岸關係之道。2019年,正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智庫聯誼會赴上海參訪,與上海的涉台機構共同研究探討"台灣方案";2023年台灣大選前夕,智庫聯誼會赴北京與涉台單位探討較多的是大選後的台灣。無論是上海還是北京,都帶著理論化預期、預判的探索、兩岸未來理想化模式的研判。這次福建之行,見證的則是閩台融合"入心"工程的實踐。
基於島內台獨叫囂及美國助力的惡劣形勢下,外媒與情影響的預設,大多會覺得福建一定是氣氛緊張,備戰味濃烈。當乘坐的國泰航空從香港出發時還推遲了起飛時間,令人更想證實,福建是否正处於”前線”。
虽然已是入秋,但福州与北方不同的是,百日草、向日葵、波斯菊、三角梅等各类鲜花正在街头盛放,這里的秋天同样绚丽多彩。水仙花象征着吉祥如意,它不仅是“漳州三宝”之一,还是漳州的市花、福建的省花。
周未的福州,街頭燈光明亮車水馬龍,想不到近十點街上還是那麼熱鬧。飛機晚點,晚餐成了宵夜,卻一點不影響品味福州美食的雅興,一盅馳名中外的"佛跳牆"難以忘懷的銷魂。從福州到廈門及漳州一路走來,沒有見到解放軍的一兵一卒,也沒有遇見一輛軍車,沒有一丁一點備戰的味道。這里是對台最前線,卻和網絡上以及一些海外媒體喊殺喊打的氣氛完全不一樣。一路上僅在高速路上見到一輛民間的吉甫車後貼著一條標語,寫著”若有戰 召必回”,代表著福建民間的一種態度。
福建的兩岸關係專家點出實質,解放軍常態化台海巡航有對台獨的威懾,更重要的是主權宣誓,台灣東海岸是中國領土領海,解放軍捍衛主權的必去之處。有人解讀是武統的前奏曲則都是見仁見智的評述。
在福州、廈門、漳州,"智庫聯誼會"走訪了福建涉台部門、大學、口岸、涉台法院以及台灣來的創業者。從上到下,福建動起來在做一個大工程,不是因為備戰而是為了閩台融合。
第一站來到閩江學院,這里是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在任內時擔任過六年校長的大學。1990年8月,習近平從閩東的寧德地委書記調任省會城市福州市委書記。前任書記袁啟彤在交接時說,福州市委書記還掛名閩江大學校長。習近平當即表示,不做掛名校長,要做實事。此後任內每年他都要去閩江大學,1994年還去了二次。
閩江學院為我們播放了1996年習近平離任福州市委書記要去擔任福建省長前,學校召開歡送座談會的片斷。習近平講話時指出,這不叫歡送會,歡送了我就不來了,應該是工作會。印象深刻的是他講的兩句話,他說,要多談問題,問題解決了才有發展。另一句是:發展什麼是看社會需要。一般人的生存法則是看結果,大智若愚永遠是看問題,因為解決了問題才會有好的結果。"社會需要"是肯定市場的作用,這是獲得成果的方向。當年習近平的工作邏輯是抓要害。這兩句話直到現在都很實在、接地氣。
中央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正是為對峙的兩岸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是兩岸的社會需要。當然其中也借鏡香港的經驗和教訓。香港是先回歸卻忽略了融入,現在要補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台灣雖未統一,適時布局融合,尤其用心融合,做的是人心工程。融合做好了,統一水到渠成。
到訪福建前不久,福建省發佈了第三批惠臺利民政策措施,共有4個方面17條,讓台灣同胞在共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中利益更多、福祉更實、未來更好。條條便民措施做的就是"人心"。
福建與台灣一海之隔,閩南文化一以貫之,兩地語言文化相通,習俗習慣相似。過去在台灣寶島上看到的是眾多的福建文化元素,在福建看到了更多與台灣的相似之處。台灣有成功路,福州也有成功路;福建的南坑如台灣的古坑,咖啡的味道也差不多;台灣有南靖車站取名之福建的南靖縣,等等相似一脈相承。這為兩地融合提供了基礎。
聽福建涉台部門介紹,一心一意做好閩台融合,福建為共建兩岸市場出台了不少有利台灣同胞的政策。台胞登陸福建享有社會融合、經濟融合、情感融合、權益融合的待遇。這些利民政策甚至超過福建本地居民的待遇。比如台灣居民的駕駛證,輸入資料馬上生存在大陸駕駛的權力;政府提供一萬套免租房,台灣同胞願意赴福建創業,前一年可享免租金;首次登陸福建的台灣居民還能享受一千多個景點的免費。
當地歡迎台灣同胞的流行語是:"實習一張床、就業一間房、成家一套房"。讓來到福建的年青台胞的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漳州有20多戶台胞申請到廉租房,有一千多台灣年青人參與工作,200多個崗位的台灣人年薪達到逾20萬人民幣。生活的便利性讓台灣青年人在這里感受到親切、安全。有一位實習醫生的父母來福建旅遊,路途中出了車禍被撞了,不知該如何處理。當地政府得知後,馬上聯絡醫院開啟特別通道,讓老人即時得到醫治。一個老人獨居在漳州,健康出了問題,聯繫台灣高雄的家人卻不願管。老人想回台灣,但難度很大。他坐飛機返台要拆除不少座位,化費要十萬多人民幣。漳州政府多方聯絡協調,最後由五通碼頭小三通到金門,然後乘坐台灣金門的軍機回到高雄。這個過程不僅是漳州本地政府的關心積極,更是兩地機構的協調合作促成。雖然兩岸隔著海峽,更有台獨的阻撓,但如果兩地都有一份真情,沒有什麼辦不成的。
五通客運碼頭是大陸地區最大的對台客運口岸,是目前唯一經營廈金「小三通」航線的客運碼頭,也是打造廈金「半小時交通圈」和「一日生活圈」的關鍵樞紐。碼頭三期啟用了自助辦理登船手續、人證對照、人臉識別、無紙化通關等智能化應用系統;開展了行李托運服務;實行了連續通關作業。
智能化操作並不影響人情人性。這里開啟的「溫馨海港」(閩南語服務,營造親情氛圍)、「親情海港」(傳播閩南特色文化)、「便捷海港」(開展「海陸空聯運」等特色服務)、「生命港」(開啟「生命救助綠色通道」)、「科技海港」(無紙化通關等新技術應用)、「品牌海港」(「緣起海岸&情系金廈」服務品牌等)特色服務,便利台灣旅客想的非常周到。
從五通客運碼頭上岸,廈門當局在最近的50米直線距離設立政務服務中心,這里的「近便利」台胞服務專區,將涉及多項台胞的政務服務事項合理歸集,原來需要「多地、多窗、多次」辦理的政務服務事項,現在只需「一地、一窗、一次」即可「一站集辦」。公安、湖里區資料管理局、中國移動、廈門銀行、鷺江公證處等5個部門,集中為來到廈門的台胞提供49個事項辦理服務。特別是對於首次來大陸的臺胞,可一次性辦妥各類通行證件、手機卡、銀行卡,實現了警務、政務、法務、公共服務一站式、一體聯辦,為台胞出行、出遊提供便利,大大增強台胞獲得感、幸福感。
2022年,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法庭的涉台法庭搬入新大樓,讓台胞享有同等司法待遇是他們的宗旨。法庭擁有的硬件設施絕對是我曾經參觀過的大陸法庭最現代的。但更吸引人及讓台胞相信公正性的,這里可以看到有台灣來的法律人士出庭為當事人爭取權益,法庭還配備了台灣籍的陪審員。法庭開審,一個法官配二名陪審員,一個是大陸的,另一個是來自台灣的陪審員。站在台灣當事一方,這樣的設計表示著一種公正。在廈的台灣同胞還將台灣的"志工"服務引入,組成"法庭義工",被視為暖心訴訟服務。自然,閩台融合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少不了來自台灣的參與。廈門赤土社的新農村發展就留下了來自台灣年青人的足跡。
一個靠近市區的自然村,卻一直無法脫去貧窮落後的帽子,當洪塘村村委會與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結緣,讓一群台灣年青人加入到赤土社的建設中,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成功經驗融入大陸鄉村振興之中,變化出現了。破牆開店,學做手藝,還築巢引鳯吸引投資。台青與村民同吃同住,協助村民改造庭院,創造“庭院經濟”,開展建設“村莊里的博物館”、打造赤土社IP等工作,讓這里的面貌一新。
在台灣年青人的帶動下,表面上安靜的村莊,孕育著產業發展的湧動力量。赤土社以旅遊為引導,不僅有了活力還吸引了大量了遊客。赤土工作站內張貼著這句話:我從對岸來,築夢鄉野中。表達了十多位在此工作的台灣青年的心願,在改變鄉村中也點亮了自己。
香港智庫聯誼會的成員們在與福建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的兩岸問題專家們研討過程中,被福建的閩台融合工程所感染,思考最多的是閩台為融合都行動起來,提供經驗的香港不應該是局外人。
香港有百萬福建老鄉,有三萬多台灣同胞,與台灣及福建在人文、經濟有廣泛的聯繫,如果閩台融合有香港助力定如虎添翼。如果能思考在經濟發展上將閩台港澳能緊密聯繫,建立共同發展的閩台港澳合作發展的海峽灣區,前景不可估量。
如果說,粵港澳大灣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实现跨境协同创新,推进区域深度合作的探索屬世界首創,意義非凡,那麼海峽大灣區的意義更甚。由閩台加港澳組成該地區將出現一個中國(台灣尚未統一)、兩種制度、四個關稅區、四種貨幣的跨境協同、區域合作。其中港台兩個地區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屬於亞洲的發達地區,港澳台三個地區都屬外向型的國際區域。而福建由於歷史原因則留下了更大的開發空間和市場。閩台港澳這四個地區的聯手,經濟實力強勁。
剛剛開始的閩台融合,中國大陸希望以智慧、溫度避免兵戎相見,讓兩岸走到一起。台灣自然也不希望海峽有戰事,那麼不妨也以智慧作回應,共同探索和平之路,避免生靈塗炭。